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学生们请注意!“天价实习”是圈套

蒋萌 人民网评 2022-06-03

 许多“天价实习”最后是一场空,还得赔上相当的时间成本,实在是给大学生们敲响警钟。

 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,为权益受损的大学生撑腰。更应完善法律法规,强化监管举措,不能让别有用心者“钻空子”。

 网络平台也要“守土尽责”,对消费者负责。知名企业应自查自纠,杜绝“内鬼内推”。


文|蒋萌

责任编辑|徐玉涵


01

“19998元冲刺大厂offer”“金融、券商、快消实习内推”“1对1服务,世界500强名企实习内推”……在一些网络平台上,大学生的实习机会竟被作为“天价商品”兜售。商家声称,“导师”覆盖知名企业,均为在职员工,只要“钱到位”,保进“大厂”实习。

大学生进入社会单位实习,本来是为了熟悉职场环境,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,在积累实践经验、弥补自身不足中,逐步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。在某种意义上,大学生投出实习简历,接受实习单位考察,也是毕业求职的“预演”。真实有效的实习经历,更是未来求职的一大核心竞争力。

反观“天价实习”,则异变为赤裸裸的灰色交易。在中介机构“神秘兮兮”的运作下,在一些名企员工“内推敛财”的配合中,某些知名单位的实习机会俨然“价高者得”。某些学生一方面向往去头部公司实习,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被“刷”下来,于是对这条所谓的“捷径”动了心、解了囊、上了套。

花大价钱真能得到高含金量的实习经历吗?


02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一些购买过“天价实习”服务的大学生吐槽,“内推性”实习“挺水”,要么属于外包工作,根本接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;要么干脆就是假实习,连实习证明都开不出来。简言之,中介吹嘘得天花乱坠的“捷径”,让不少“入瓮”买家深感上当受骗。

是金子总会发光,“徒有其表”很容易露馅。对许多用人单位而言,并不看重书面的“亮眼”实习经历,而是会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测试,考察求职者的思维方式、行事风格、待人接物等,从而判断求职者是否有真才实学和实践经验。在这一过程中,那些靠“买名头”的学生,结局往往不乐观。

许多“天价实习”最后是一场空,还得赔上相当的时间成本,实在是给大学生们敲响警钟。不良中介夸大其词、诱人上钩、暴利敛财,更涉嫌欺诈。


03

面对付费实习乱象频发,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,为权益受损的大学生撑腰。同时,更应完善法律法规,强化监管举措,不能让别有用心者“钻空子”。法治有效约束,行政监管到位,灰色产业链才没有生存空间。

网络平台也要“守土尽责”,对存在违规违法嫌疑的“商品”,该下架的要下架,该向有关部门举报的要举报。依法履行平台主体责任,构建并严格执行商品合规核查制度,是对消费者负责。

不少知名企业都曾发布声明称,从未与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,招聘求职过程不会收取任何费用。但这恐怕还不够,还应积极自查自纠,杜绝“内鬼内推”。

对大学生而言,更要正视实习的本来意义,积极接受用人单位的考评,在失利中发现不足,在成功中实现蜕变,这是必须经历的成长。高校在这一过程中,也应做好就业指导、实习信息推介等工作,为学生们实习保驾护航。

点击名片

关注我们


推荐阅读

就业扎堆“北上广”?“新青年”为何这样选……

灵活就业,新梦待有新人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